從前有過一種傳遞旋轉運動的名為“摩擦輪”的機械裝置,它是一種通過兩塊圓板的外緣承受外力,利用滾動摩擦,使主動軸帶動從動軸轉動的一種裝置。在這種情況下,假設兩塊圓板間完全沒有滑動,那么兩軸的傳動比與圓板外緣的長度成反比。
但實際上,“完全沒有滑動”的情況是極難出現的。何況,如果從動軸承受的摩擦輪阻力大于摩擦阻力最大值,即摩擦輪滑動,不傳遞旋轉運動。
因此,要在摩擦輪圓板外緣上制作出凹凸不平的痕跡,并使這種凹凸不平的痕跡相互嚙合,就不會打滑,從而進行傳動。這種帶有凹凸不平痕跡的摩擦輪也就成了齒輪。
在日本國鐵信越線唯水岐陡峭的坡道上,曾經采用過愛伯特式鐵道的上坡方式。在駛上這種陡峭的坡道時,如果只是使普通的軌道和車輪間進行滾動摩擦,車輪就會打滑空轉,從而無法上坡。因此,在鐵路軌道中央設置一條齒軌,使之與機車的齒輪嚙合,也就能順利上坡了。此時的齒輪分度圓和傳動輪的線速度相同,減速比為一。直到現在,瑞士仍然在使用這種方式。
摩擦輪的傳動比是與圓板外緣(直徑或半徑)的長度成反比。同理,齒輪的傳動比是與齒輪的齒數成反比。